登录后即可观看视频
证道经文:士师记10:6-16
证道文字:
士师记全书都在重复一个循环:离弃神→被仇敌欺压→呼求神→神兴起士师拯救→士师死后再次离弃神……“以色列人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士6:1,10:6,13:1),经文中“又”字出现了很多次,这个“又”字像一声沉重的叹息——他们不是第一次犯这样的错了。整卷书的结尾更是直白地总结:“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21:25)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的悔改常常停留在表面,遇到困难时呼求神,危机一过就忘记恩典;嘴上说“我们得罪了你”,却不愿真正放下偶像;把悔改当成解决问题的工具,而不是生命归向神的必然。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真诚的悔改不是危机时哀求,而是生命回转;不是口头认错,而是方向转换;不是暂时妥协,而是全然归向。在圣经中,“悔改”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转换方向”,像走错路的人掉头返回;另一个是“改变心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神为中心。这才是神要的悔改:不只是嘴唇的敬拜,更是心灵的归正;不只是暂时的感动,更是持续的行动。
一、离弃的根源:心的背叛比行为的错误更可怕(士10:6)
“以色列人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去侍奉诸巴力和亚斯他录,并亚兰的神、西顿的神、摩押的神、亚扪人的神、非利士人的神,离弃耶和华,不侍奉他。”以色列人“离弃”耶和华是主动地背叛,而非被动地疏忽。“离弃”在原文中是“抛弃、背弃”,不是一时忘记,而是故意转身离开。以色列人不是不知道神的恩典,神领他们出埃及、过红海、赐下吗哪、击败仇敌,但他们却选择用暂时的偶像代替永恒的神,这就像一个孩子明明有慈爱的父亲,却偏要跟着陌生人走,只因为陌生人手里有一块糖。
他们不仅离弃神,而且还“侍奉别神”,以色列人的罪是系统性的背叛。西顿在北,非利士在西,摩押和亚扪在东。以色列人用偶像崇拜把自己包围起来,唯独将真神排除在外。以色列人侍奉的“诸巴力”是生育之神,“亚斯他录”是迦南地的女神,这些偶像可以让他们即时满足——拜巴力得丰收,拜亚斯他录得生育。但这些都是虚假的应许,就像今天的成功学承诺“努力就能暴富”,消费主义承诺“买了就能快乐”,最终只会让人更空虚。
今天我们是否也在“离弃”神?不一定是拜巴力、亚斯他录,但可能把“成功”当成偶像——“等我升职了再好好信主”;把“情感”当成偶像——“如果神爱我,就该赐给我一个合适的对象”;把“舒适”当成偶像,宁愿刷手机,也不愿花时间读经祷告。这些看似合理的选择,本质上都是离弃神,是把神从生命的宝座上挪开,让别的东西占据首位。耶稣说:“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你们不能又侍奉神,又侍奉玛门(钱财)。”(太6:24)我们的心就像一个宝座,要么让神坐,要么让偶像坐。以色列人的心被偶像占据,所以行为自然偏离。今天我们若让“自我”、“欲望”、“世俗标准”坐在宝座上,同样会像他们一样,在任意而行中迷失方向。
二、管教的临到:神的怒气是爱的管教(士10:7-9)
“耶和华的怒气向以色列人发作,就把他们交在非利士人和亚扪人的手中……共有十八年。”(士10:7-8)神将他们交在非利士人和亚扪人手中,受欺压长达十八年。苦难临到不是神残忍,而是他爱的管教。很多人害怕“神的怒气”,以为神像暴躁的君王。但圣经说:“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来12:6)神的怒气,就像父母看见孩子玩火时的厉声喝止,不是不爱,而是太爱;不是要伤害,而是要拯救。
以色列人被欺压“十八年”,不是十八天!十八年足够让一代人从麻木到绝望:年轻人在仇敌手下做苦工,老年人看着家园荒凉,孩子们从小就活在恐惧中。但神允许这一切发生是为了唤醒他们:“我的孩子,你偏离得太远了,回来吧!”
今天,神也会用管教唤醒我们:可能是一场疾病,让我们停下忙碌的脚步;可能是一次失败,让我们放下骄傲的面具;可能是一段关系的破碎,让我们看见自己的自私。这些不舒服的环境也许正是神在唤醒我们,他在说:“孩子,别再走弯路了,回到我这里来。”
亚扪人和非利士人的欺压让以色列人看清一个真相:离开神的保护,他们连自己的土地都守不住。之前他们“只是不能”驱逐平原的敌人,因为“非利士人有铁车”(参士1:19),现在没有神的同在,连亚扪人都能欺负他们十八年。这就像人离开空气,才知道呼吸有多重要;离开神,才知道自己有多软弱。
我们是否也常常高估自己,以为靠学历、能力、人脉就能掌控人生?但当环境变化来临时,当经济下滑时,当意外发生时,我们才发现,唯有神是我们的磐石。离开他,我们不过是风中的糠秕。难怪大卫说:“……我的心投靠你,我要投靠在你翅膀的荫下……”(诗57:1)
三、伪装的呼求与神的责备(士10:10-14)
“以色列人哀求耶和华说:‘我们得罪了你,因为离弃了我们神,去侍奉诸巴力。’”(士10:10)但神的回应却很严厉,“你们去哀求所选择的神,你们遭遇急难的时候,让他救你们吧!”
以色列人说“我们得罪了你”,这句话本身没错,但动机有问题,他们不是因为“得罪神”而难过,而是因为“被欺压”而痛苦;不是渴望与神和好,而是渴望脱离苦难。这种悔改就像孩子闯祸后说“爸爸、妈妈我错了”,其实心里想的是“别打我就行”,本质是“交易”,不是“归正”。他们求神拯救他们脱离苦难,并非因得罪神而痛心。先知何西阿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并不诚心哀求我,乃在床上呼号。他们为求五谷新酒聚集,仍然悖逆我。”(何7:14)这种悔改只为解除痛苦,而非恢复与神的关系。
这种表面的悔改在新约中也有例证。路加福音第15章中的浪子,在穷困潦倒时想到父亲,但他的初衷只是为了解决温饱。真正的转折点在于他醒悟后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路15:18),从求饼到认罪,这才是真悔改的开始。
神说“你们去哀求所选择的神”,这不是赌气,而是让事实说话。偶像从来不能救人:巴力不能降雨,亚斯他录不能赐福,非利士人的神不能抵挡仇敌。就像以色列人后来发现诸巴力是虚无的神,并不能救他们脱离苦难一样。
今天我们也需要这样的清醒:当我们把钱财当偶像,金融危机时它会贬值;把健康当偶像,疾病来临时它会消失;把人际关系当偶像,背叛发生时它会破碎。唯有神是独一的拯救者,他不改变,不失效,不离开。
四、真诚悔改的行动(士10:15-16)
以色列人终于醒悟,说:“我们犯罪了,任凭你随意待我们吧!只求你今日拯救我们。”于是他们“除掉中间的外邦神,侍奉耶和华”。这才是真诚悔改的行动,不只是“承认”,更是“拆毁”;不只是“哀求”,更是“降服”。
真诚悔改的行动体现在:
1.承认过犯:从找借口到面对真相
以色列人从“我们得罪了你”到“我们犯罪了”,这是质的转变。“得罪”是“做错事”,“犯罪”是“偏离本位”;“得罪”是行为层面,“犯罪”是本质层面。以色列人不再推卸责任,而是坦然承认:我们就是悖逆的人,不配得你的恩典,但我们需要你!
大卫王的悔改就是榜样。他犯了奸淫、杀人的罪,当拿单先知指出他的罪时,他没有辩解,而是痛悔地祷告:“神啊,求你按你的慈爱怜恤我,按你丰盛的慈悲涂抹我的过犯……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使我里面重新有正直的灵”(诗51:1-10)。真诚的悔改,首先要“赤裸地站在神面前”,承认“我就是罪人,我需要救主”。
今天我们是否愿意这样承认?不找借口,比如“我压力太大了”、“都是环境逼我的”等等;不自我安慰,比如“我比别人好多了”,而是像税吏一样捶胸说“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路18:13)
2.全然降服:从讨价还价到任凭你随意待我
“任凭你随意待我们”这句话是悔改的关键。放下自我主权,把生命完全交托给神。不再说“主啊,按我的意思行”,而是说“愿你的旨意成就”;不再要求神“先改变环境”,而是愿意“先被神改变”。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就是典范:“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26:39)。这种降服不是消极认命,而是积极信靠、相信神的主权带来的结果——即使过程很痛苦。
今天,我们是否也愿意这样降服?面对不喜欢的工作,是否愿意说“主啊,你让我在这里,必有你的美意”;面对难以原谅的人,是否愿意说“主啊,求你赐我爱心,按你的教导饶恕他”。你降服的那一刻,就是悔改的开始。
3.除掉偶像:从舍不得到彻底拆毁
“以色列人除掉他们中间的外邦神”,他们的悔改必须有“行动”,不能只停留在心里。他们可能要砸毁家中的巴力雕像,烧毁亚斯他录的祭坛,甚至与拜偶像的邻舍划清界限等等,这需要付代价,但为了神是值得的。
撒母耳记上记载:“撒母耳对以色列全家说:‘你们若一心归顺耶和华,就要把外邦的神和亚斯他录从你们中间除掉,专心归向耶和华,单单地侍奉他。他必救你们脱离非利士人的手。’”(撒上7:3)偶像不除,神就无法掌权;罪根不挖,生命就无法更新。
今天,我们的偶像可能是手机里的不良软件,可能是让我们沉迷的游戏,也可能是占据大量时间的追剧习惯等等,这些看似小事,却在悄悄偷走我们对神的爱。真诚地悔改,就要像以色列人一样动手拆毁:删除手机里的不良软件,每天留出固定时间读经;拒绝对我们没有益处的应酬和活动,参加主日聚会。这些行动不是律法主义,而是爱的证明,证明我们真的想回转归向神。
4.重新归向:从远离神到侍奉耶和华
“侍奉耶和华”意思是“做耶和华的奴仆”,“以神为唯一的主人”。以色列人过去“侍奉别神”,现在选择“单要侍奉耶和华”;过去“随己意而行”,现在选择“按神的旨意活”。悔改的终极目的也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回到神面前,重新与他同行”。
约翰一书说:“我们若遵守他的诫命,就晓得是认识他。人若说‘我认识他’,却不遵守他的诫命,便是说谎话的,真理也不在他心里了。”(约壹2:3-4)认识神和侍奉神是一体的。真认识神,就会甘心侍奉他;真侍奉神,就会在行动中认识他。
“耶和华因以色列人受的苦难,就心中担忧。”(士10:16)“担忧”的意思是“动了怜悯的心”。当以色列人放下自我、全然归向神时,神的恩典立刻临到!神不是等他们表现完美才施恩,而是在他们“愿意回转”的那一刻就伸出慈爱的手。这就是神的本性:他“不长久责备,也不永远怀怒”(诗103:9),他的怒气不过是转眼之间,他的恩典却是一生之久。就像浪子回头时,父亲没有先责备他“浪费家产”,而是“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路15:20)。神对我们的爱,永远比我们的过犯更大;他的恩典,永远比我们配得的更多。
亲爱的弟兄姊妹,士师记中以色列人的“循环”今天依然在很多人的生命中上演:离弃神→受苦→呼求→得救→再次离弃……但神要我们打破这个循环。他要我们的悔改,不是“遇到亚扪人欺压才想起他”,而是无论顺境逆境,都持守对他的信靠;不是“等犯罪了才悔改”,而是每天靠着圣灵治死肉体的私欲,活出圣洁的生命。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