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后即可观看视频
证道经文:罗马书1:8-15
证道文字:
保罗讲到自己的呼召,仆人与使徒兼并的身份使他能以谦卑而又带有权柄的态度分享福音,作福音的使者;保罗也提醒罗马教会的信徒和所有读这封书信的后世的人,我们是被呼召的,是属神的,是被神所爱的,被呼召作耶稣基督的仆人,福音的使者,过圣洁的生活(参罗1:1-7)。今天我们继续分享罗马书1章8-15节,保罗谈到他对罗马教会的心意:保罗为罗马教会的信徒感恩、祈求,期待能到他们中间彼此坚固,互相安慰,以“还债”的心态在福音的事上尽上自己的力量。
一、保罗为他们众人献上感恩,献上祷告
罗马书1章8节承接6-7节对罗马教会的问候与祝福。保罗说:“第一,我靠着耶稣基督,为你们众人感谢我的神,因你们的信德传遍了天下。”新译本翻译为“因为你们的信心传遍天下”。当代译本翻译为“因为你们信心的美德已经传闻遐迩”。所以这里是指罗马教会信徒的信心被广泛传扬,成为榜样。信心是核心而不是行为。
虽然保罗从来没有去过这个教会,但这个教会已经明显地活出了出于信心的顺从,他们的名声可能通过商人、同工或者旅行者传扬开来。保罗肯定了他们的信仰,并将罗马信徒的信心视为神的恩典和工作。为此保罗为他们献上感恩,为他们祷告。
在这里我们看到两件事:
1.罗马教会的见证。他们的信心已经传遍了天下,他们的生命活出美好的见证,见证神的作为。信徒的生活见证能超越地域限制,激励他人,或者说个人和教会生活可以影响更广泛的群体,信心可以跨越地域与文化,见证神的作为。
2.保罗的事工总是和祷告紧密相连的(在其他书信里也有表达)。虽然罗马教会并不是保罗建立的,他没有去过那里,很多人都与保罗没有个人的关系,但这并不影响保罗为他们在神面前献上感恩和祷告,正如他竭尽全力尊崇主。那些同被复活主感动的人相互之间不可能是遥远和陌生的,保罗和罗马教会基督徒之间存在着灵里面的联结关系(参罗1:9-10),他为他们感恩,也切切地为他们祷告,希望有机会可以一起服侍,彼此坚固,得以安慰。这样的心志使他们在等待和祷告时更有力量。
保罗称呼他们为“弟兄们”(罗1:13),这通常是保罗在他所建立的教会对基督徒群体所用的称呼。虽然保罗还没有见到罗马的信徒,但称呼他们“弟兄们”,把他们看成是神家的一员。既然大家都凝神聆听福音,即使从未谋面,也有理由同心同力,因为这都是从上面来的。这使他们有相会的愿望。在基督里的人们愿意面对面地相互认识,即使没有见面,也可以相互信任并努力认识神的真理。
使徒信经说“我信圣徒相通”:基督徒不是崇尚个人信仰,而是与他人联结的。如果有同样的信仰,我们之间应该是彼此相通的。
除了为他们在神面前献上感谢,保罗也为他们献上祷告,在祷告中他也恳切祈求希望他可以亲自到罗马来(参罗1:10)。
二、保罗盼望能到他们中间去,彼此分享,同得安慰
保罗没有只是在远方为这个教会感谢神,在远方代祷,他切切地想见他们,“在祷告之间常常恳求,或者照神的旨意,终能得平坦的道路往你们那里去。”(罗1:10)这是一个谦卑的祷告(祈求)。他没有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神的旨意上,也没有宣称他知道神的旨意,他只是在祷告中顺服寻求和等候神的带领。保罗说他切切地想要见到罗马教会的信徒,要把属灵的恩赐分给他们。此处没有明说是什么恩赐,有人认为是哥林多前书第12章或是罗马书第12章的恩赐,但更多的人偏向指保罗的教导。
既然罗马教会信徒的信心已经传遍天下,保罗也为此在神面前献上感恩,为什么他还希望去罗马访问他们呢?“使你们可以坚固。这样,我在你们中间,因你与我彼此的信心,就可以同得安慰。”(罗1:11-12)保罗愿意用自己的传道和牧养能力,使罗马教会的信徒在信仰上得到鼓励,也愿意因罗马教会信徒的信心,自己得到鼓舞和安慰。就是说,保罗盼望他们之间有一种成熟的、相互的鼓励,即鼓励和被鼓励。“当与你们在一起时,我的信心鼓舞你们,你们的信心也鼓舞我。这并不意味着我只是给你们我所拥有的,而意味着我把我拥有的给你们,你们把你们拥有的给我,我们分享、交换,互相建立,被彼此的信心所鼓励,一起变得更丰富。”
1.我们需要花时间在一起,不是远距离的敬拜。“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希10:25)。一周又一周,我们花时间在一起,被有同样信仰的人包围,经历现实中的鼓励。当我们与其他信徒在一起时,会看到信仰是如何在这些弟兄姊妹的生命中彰显,会看到弟兄姊妹因信仰而有的谦卑和顺从,这是真实的,是美妙的。我们鼓励大家参加线下面对面的交流和团契。
2.保罗作为一位非常有能力的使徒,他愿意从其他信徒那里寻求鼓励。既然保罗都要在其他信徒的信心中寻求鼓励,我们应该做什么呢?我们要运用主给我们的任何恩赐,使别人在信心上更坚强,也要让别人使用主赐给他们的信心和恩赐来建立我们,我们需要彼此建立。别人可以用他们的恩赐来服侍我们,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恩赐来服侍他们,这种花时间在一起的彼此服侍成为鼓励我们的力量。
保罗谈到访问罗马的第二个目的。他说:“我屡次定意往你们那里去,要在你们中间得些果子”(罗1:13)。他希望在罗马教会得到收获,就像耶稣在谈到那些听道又领受,并且结实的人时所描绘的:“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可4:20)耶稣愿意在他们中间看到庄稼丰收。“只是到如今仍有阻隔。”(罗1:13)保罗并没有具体说是什么样的阻隔。罗马书15章22节说:“我因多次被拦阻,总不得到你们那里去。”一种说法是,他在希腊的工作还未完成(参徒19:21)。还有一种说法是在罗马书15章25-26节,他为耶路撒冷那些贫穷的圣徒捐献的事情还没有办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心意、他的渴望:“我屡次定意往你们那里去……”(罗1:13)。尽管有阻隔,但国家间的地域边界、文化之间的障碍,都不能使保罗止步。
三、传福音的心态——还福音的债
接下来,保罗谈到了“福音的债”。他认为自己在福音上欠了人的债。“我都欠他们的债”(罗1:14),更准确的翻译是:NIV “I am obligated both to Greeks and non-Greeks...”“我有义务”,也有翻译为“I am a debtor——我是一个债务人”。保罗没有从罗马基督徒那里借任何需要偿还的东西,但耶稣基督已经将福音交托给保罗。保罗曾说“反倒看见了主托我传福音给那未受割礼的人”(加2:7),“但神既然验中了我们,把福音托付我们,我们就照样讲,不是要讨人喜欢,乃是要讨那察验我们心的神喜欢。”(帖前2:4)正如使徒对犹太人的负担,保罗为外邦人也有这样的负担,因此他说:“所以情愿尽我的力量,将福音也传给你们在罗马的人。”(罗1:15)
我们谁都不喜欢债务,但“福音的债”的观念却是一件好事,它提醒我们应该像保罗急于偿还自己的债务一样,渴望与他人分享福音,还清福音的债。周四见证会听到一位姊妹的分享。信主后她向神求传福音的恩赐,这些年咱们堂里有14位弟兄姊妹就是她传福音带来的。当她的姐姐因为一些事情生命处在极大的危险中时,她在神的面前痛哭认罪,说自己欠给姐姐传福音的债,她求神让姐姐能够苏醒过来听见福音,可以得救。后来神也的确听了她的祷告,她的姐姐成为了一名基督徒。姐姐虽然不在北京,所在的家乡也没有教会,但她总是存着渴慕的心在网上观看海淀堂的证道。也是因为受到保罗的激励,受到这位姊妹见证的鼓励,在去年过年前我一直祷告,求主给机会让自己能以“欠债”的心态和不信主的家人分享福音。什么是欠债?不是可还可不还,而是想办法抓住机会去还。
保罗不单谈到自己债务人的身份,而且他债务人的身份是面向一个更大的群体,或者说是所有人。“无论是希腊人、化外人、聪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们的债”(罗1:14)。“不但对于希利尼人、也对于蛮野人,不但对于有智识的人、也对于无知识的人,我都是欠债的”(吕振中罗1:14)“无论是希腊人或是未开化的人,聪明的人或是愚笨的人,我都欠他们的债。”(新译本罗1:14)“因为无论对甚么人,开化的,没有开化的,有学问的,没有学问的,我都欠他们的债。”(现代中文译本罗1:14)
保罗说他是希腊人和野蛮人的债务人,是智者和愚笨人的债务人。如果保罗说,他是犹太人和希腊人的债务人,我们比较理解,因为他的出身(犹太人,属于便雅悯支派)、他的教育(迦马列门下受教)。他为自己的出身和教育感到骄傲,他受希腊文化影响,有知识、权力和才能。但保罗说他也是野蛮人的债务人,是愚拙的、未开化的野蛮人的债务人。古代人们用“野蛮人”来指代古典文化之外的任何人,如果那些人不会说希腊语,不懂法律,没有文化,根据古代世界的说法,他们就是野蛮人。
为什么保罗说自己也是那些和他没有什么关系,甚至是那些不欣赏他的思想或理解他的生活方式的人的债务人?其实保罗是从福音的角度来讲的,说自己欠那些面对他并塑造他的人的债,包括一切影响他、挑战他的人,是对每一个人。就是说,每一个影响过我们的人,好的、坏的、有文化的、消极的和积极的、不舒服的和舒适的,都塑造了我们。我们不仅欠那些我们欣赏的、关心的人的债,在好的方面影响我们的人的债,我们也欠那些挑战我们,我们不喜欢的人的债。这是神的心意,愿意万人得救,不愿一人沉沦(无论他们的种族背景或智力、能力如何)。保罗感到欠别人福音的债,他尽所能来履行他的责任。保罗不仅认为他欠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的债,还认为他欠那些从未谋面的人的债,还有所有影响他、他所接触到的人的债。
我们以欠债的态度给我们能接触到的人带来好消息,也许是家人,也许是朋友,也许是给你带来挑战的人,你不喜欢的人。保罗热情地以“还债”的心态分享福音,因为福音的债是一种爱的债务。其实我们真正的属灵债务是欠神的。神对我们保护、拯救、代赎,付上生命的代价,通过耶稣的死,他偿还了我们死亡、羞愧和内疚的债务,所以我们自由了,可以奉献时间、精力,让别人知道好消息,与他们分享神的恩典。
当读这段经文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保罗热切地渴望通过传递神赐给他的福音的信息来偿还债务。每个人都需要福音,我们虽然没有保罗作为外邦人使徒的具体使命,但仍然受主的委托——“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太28:19-20)。
保罗曾说:“我传福音原没有可夸的,因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我若甘心作这事,就有赏赐;若不甘心,责任却已经托付我了。”(林前9:16-17)。从他的十三封书信,从教会历史上他的生平及他对后世的影响中,都可以体会到他以还债的心态为神家里尽忠。因此到最后他可以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提后4:7-8)
保罗对福音的态度对我们可能是极大的挑战。他挑战我们,让我们的信仰不再是围绕着自己的小圈子和自身利益,他挑战我们能活出信心的生活,以至于当他人提到我们时,能为我们在神面前献上感恩,而不是忧愁。他挑战我们学会和他人一起在主里面彼此鼓励,互相安慰,彼此服侍,享受圣徒相通,而不是纷争与不和。他挑战我们心怀他人,以“债务人”的心态去将福音分享给所有的人,包括那些帮助和支持你的人、影响你和挑战你的人。阿们!